本帖最后由 木易小小 于 2016-4-14 04:26 编辑
ALS相关综合征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李晓光 教授
必须符合诊断可疑的、可能的、很可能的及明确的ALS临床电生理及神经影象学标准。ALS相关综合征有独特的经实验室证实或流行病学证实的表现,并和ALS症状的发展有时间相关性。如果相关的经实验室证实的表现得到纠正,而ALS症状未得到控制,这些患者就应和散发性ALS患者一样看待。
ALS相关综合征包括:
1.单克隆丙球病(意义不明的单克隆丙球病,Waldenstrom?s巨球蛋白血征,骨硬化性骨髓瘤)。 2.免疫异常性运动神经系统变性(自身免疫性;高滴度抗GM1抗体) 3.非恶性内分泌异常(甲亢,甲旁亢,性腺功能低下) 4.淋巴瘤(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合并胰岛素瘤,肺癌,克隆癌或甲状腺癌的散发性ALS一般不考虑有病因相关性。 5.感染(HIV-I,HTLV-I,散发性脑炎,带状疱疹脑炎,布鲁氏菌病,猫瘙痒病,雅克二氏病,梅毒,迟发性脊髓灰质炎) 6.继发性酶缺乏(解毒酶) 7.外源性毒素(铅、贡、砷、铊、镉、镁、铝、有机杀虫剂、白羽扇豆种) 8.身体外伤(电休克,放射治疗) 9.血管病变(血管炎,缺血( Dejerine前球动脉综合征)) 10.颈椎病脊髓病(无感觉障碍的无痛性脊髓病,手术后稳定或进展)
肌萎缩侧索硬化样综合征(MMN,Paraprotein,淋巴瘤)
目前对肌萎缩侧索硬化样综合征(ALSs)或运动神经元疾病(MNDs)的认识有了许多进展。其以综合征的形式出现,在临床上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组合为基本表现,但有许多不典型之处,可有颈椎增生,重金属中毒,氨基己糖苷脂酶A缺陷,浆细胞病,脊髓空洞症,副蛋白血症,淋巴瘤或其它恶性肿瘤。
1,Rowland 综合症:Rowland(1963)首先报道了伴有淋巴瘤的运动神经元病综合症,之后又有许多病例报道。但这一综合症的原因尚不清楚。1981 年他又报道了一例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具有如下特点:IgM单克隆丙球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脑脊液蛋白增高,尸检证实有前根的选择性变性以及前角细胞的染色质溶解即胞体和周围神经均受累,是所谓神经元神经病。Shy(1988)应用硝酸纤维膜电泳发现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的单克隆丙球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CSF蛋白含量在某些单克隆丙球病患者增高。Latov(1990)还发现IgM单克隆丙球病合并运动神经元疾病的IgM单抗主要对抗GM1及GD1b神经节苷脂。Younger(1990)改用更灵敏的免疫固相电泳(Immunofixation electrpherosis发现6%(5/120)的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脑脊液蛋白高于75mg/dl,并发现9.8%(11/120)的患者合并单克隆丙球病,2.5%(3/120)患者有淋巴瘤。且脑脊液蛋白高于75mg/dl的患者80%(5个中有4个)合并单克隆丙球病。Younger (1990)又报道了9例运动神经元病合并淋巴瘤的资料,提出了许多新的意见 1) 运动神经元综合症和何杰金氏病或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有关。(2)该综合症不仅局限于下运动神经元疾病,大多数(8/9)可有明确的或可能的运动神经元征象,支持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在死后尸检中证实有皮质脊髓束的损害。(3)NND合并淋巴瘤还经常伴有单克隆丙球病,脑脊液蛋白增高及脑脊液寡克隆区带。(4)通过查单克隆丙球病患者骨髓可能发现无病状的非何杰金氏病。(5)具有上、下运动神经元征象的ALS患者可有周围神经传导阻滞的电生理学证据或尸检异常。但这一综合症原因仍不明确。作者推论淋巴瘤和运动神经元病可能有共同的病因即逆病毒"(retroviral)感染,并认为单克隆丙球的存在提示免疫机制在神经系疾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2,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982年lewis 首先描述了一组有独特电生理学特征的慢性周围神经病,他们称之谓"多灶性脱髓鞘性神经病伴有持续的传导阻滞"。 他们的这5个病例是从40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中筛选出的。MMN是一个临床综合症,主要表现是以运动障碍为突出症状的多发性单神经病,也可有感觉方面的表现,肌无力不对称无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独特的电生理特征提示定位明确,持续,节段性运动传导阻滞,通常和某种程度的暂时弥散有关。如果在病变节段以上的神经干由最大刺激诱发的复合运动动作电位 (compound motor actionpotential CMAP)的负相峰波幅,低于在病多节段以下的值的50%就要怀疑传导阻滞,传导阻滞部位髓鞘脱失。MMN进展缓慢,临床上常被误诊为仅有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体征的肌萎缩侧索硬化。MMN常有高滴度的抗 GM1抗体。经环磷酰胺治疗病情缓解后,抗GM1抗体平行下降,提示它可能参与MMN的致病。神经内注射具有抗GM1抗体的MMN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可在实验上引导出传导阻滞,MNN的临床和电生理改变也可用抗GM1抗体和神经、脊髓及运动神经元的特异性解剖结合形式解释。但在其它许多疾病,如GBS,ALS也可检测到高滴度抗GM1抗体,因此抗GM1抗体并非MMN特异性抗体。MMN的治疗包括环磷酰胺和人Ig。应用人Ig常可见到症状性改善但有效期长短各异常只能维持2个月或更短。临床缓解常伴有电生理上运动传导阻滞程度的减轻。对这些人的随访还不能确定人Ig在长期治疗上的价值。人Ig治疗后抗Gm1抗体并不降低,但在环磷酰胺充分治疗后抗GM1抗体却降低,且与临床改善程度密切相关。目前认为人I g主要作为在免疫抑制剂治疗见效之前短期诊断性治疗或对症治疗,有时也可持续治疗6个月或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