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肌萎缩侧索硬化 ALS一般隐袭起病,持续进行性加重,进展快慢在不同患者可以有较大差异,平均病程3~5年。一般在40岁以后发病,低于20岁发病者较少。男性略多于女性。 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或萎缩为首发症状,也有以下肢跛行或球部症状起病者。随着病情发展而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症状和体征。肌肉无力和萎缩,大多数从一侧上肢开始,逐渐累及对侧上肢和下肢,可出现粗大的肌束震颤。上运动神经元受累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有部分患者较长时期仅仅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体症,而上运动神经元表现不显著,当患者在已经萎缩的肢体腱反射仍活跃时,即使无病理征,也需要考虑存在锥体束损害,因为严重的下运动神经元受累可掩盖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体征。晚期可出现延髓麻痹,表现为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累及舌肌可出现舌肌萎缩和舌肌纤颤。累及呼吸肌时早期仅为咳嗽力弱,发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并可继发肺内感染,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病通常无客观感觉障碍,眼外肌多不受累,括约肌功能正常。 遗传性ALS患者与散发型临床表现相似,与散发性ALS相比,起病更早,进展较散发者快,生存期更短。另外还有ALS合并帕金森综合征以及痴呆的报道,其机制不明,有认为与环境因素有关。 2.进行性肌萎缩 隐袭起病,持续进行性加重,进展较ALS缓慢,存活时间更长,部分患者可长达10年以上。一般在20~50岁发病。男性较多。首发症状为双上肢远端的肌肉萎缩无力,也可单侧开始,少数患者首发症状为被他人发现的跛行。可有束颤。症状逐渐加重,肢体近端肌肉相继受累,并出现颈部无力。累及延髓出现舌肌萎缩、吞咽困难,晚期呼吸肌受累。无锥体束征,无感觉障碍,无尿便异常。 由于患者就诊时医生所见到的仅仅为病程中的一个时点,因此对于某些患者,可能在某一个时期存在上运动神经元的体征,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而被下运动神经元的表现所掩盖。许多临床所见仅仅为纯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诊断符合进行性肌萎缩(PMA)的患者,尸检时可以看到锥体束的病变,其病程与ALS相似。单纯的进行性肌萎缩尸检仅占MND的5%。 此外,尚可见到婴幼儿或少年发病的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该组患者有明确的基因异常。均表现为四肢的萎缩无力、腱反射减低、肌张力低,逐渐发展,可分为三型: SMA I型: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 6个月发病,常于2年内死亡。 SMA II型: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6~18个月发病,可存活2年以上。 SMA III型:少年型脊髓性脊萎缩,18个月后发病,多在3~18岁发病可存活到成年,预后相对较好。 3.进行性延髓麻痹 隐袭起病,发病年龄相对较晚,多于40~50岁以后,进展相对较快,常于1~3年死于肺部感染。脑干运动神经核受累主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咽反射消失,咀嚼无力,舌肌萎缩。皮质延髓束受累时出现下颌反射亢进、吸吮反射阳性,可出现强哭强笑。病程前期肢体检查一般无肌肉萎缩、无力,无腱反射异常或病理征。感觉正常,二便正常。但是随着病情进展,也会出现肢体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体征,肌电图检查早期也会发现肢体神经源性损害的表现,因此目前倾向于将该组患者作为ALS的变异型。 4.原发性侧索硬化 多在40岁以后发病,起病隐袭,进展非常缓慢,主要表现为皮质脊髓束受累的症状体征,下肢重于上肢,双下肢力弱,僵硬,呈痉挛性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随病情发展双上肢也受累,后期皮质延髓束受累出现假性球麻痹表现。无肌肉萎缩,无感觉异常,无二便障碍。患者可长期保持日常功能,存活时间长,甚至可达15~20年。对于临床仅仅表现为锥体束损害的患者,当进行肌电图检查时,如果发现广泛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则仍需考虑ALS的诊断。单纯的上运动神经元受累,即原发性侧索硬化(PLS)较为少见,有统计仅占MND的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