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2|回复: 3

[专家讲堂] 神经遗传病学第2版-运动神经元疾病-姚晓黎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78

主题

113

帖子

208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82
发表于 2016-1-3 16: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运动神经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是一组选择性损害运动系统的进行性变性疾病。病变范围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皮质锥体细胞和皮质脊髓束。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应地局限于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障碍,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肌张力和腱反射改变,病理反射以及球麻痹等。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变性病变,故多呈进行性加重。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其中一部分与遗传有关。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分类较多,比较常见的疾病有:

       1、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2、进行性脊肌萎缩症(progress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1) 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infantile progress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又称Werdnig-Hoffman病)
       (2) 中间型脊肌萎缩症(intermittant)
       (3) 少年型家族性进行性脊肌萎缩症(juvenile familial progress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又名Wohlfart Kugelberg Welander病)
       (4) 成人型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adult chronic proximal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3、慢性进行性远端脊肌萎缩症(chronic distal progress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4、肩胛腓骨肌萎缩症(scapulo-peroneal muscular atrophy)
       本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婴儿、少年、成人均可起病。在遗传性的下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中,起病越早,全身症状越严重,病程短、存活时间短,一般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起病晚,病程长,症状发生缓慢,存活时间长,一般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性连隐性遗传。
       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并不难。肌电图和肌活检均为神经原性损害,这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一节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选择性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1869年由法国的Charcot首次详细描述,因此在欧洲称为Charcot病。美国著名棒球运动员Lou Gehrig 因该病死亡,故在美国称为Lou Gehrig病。该病多于40~50岁起病,发病后3~5年死亡。患病率为1~2.5/10万[1], 其中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简称FALS)占5~10%, 多数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早在1850年神经病学家Aran报道一位43岁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变性的病例(后来诊为ALS),它的一位妹妹和两个舅舅均死于相同的病症。1880年Osler在vermont报道了一个叫做Farr的家系,其两代人均患ALS。1951年,Kurland报道了6个新的ALS家系后,ALS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观点才被接受。现在,我们有更充分的证据说明FALS的存在,因为1997年,Cudkowicz对1880年报告的Favv家系继续跟踪,不但证明该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ALS,而且还发现该家系的ALS是由于铜锌超氧化物酶CuZn-SOD1基因A4V突变所至。

[病因和发病机制]
      
       大约25%的FALS病人是由于CuZn-SOD1基因突变所致,75%是由于其它基因突变所致。
       1991年研究发现部分FALS家系连锁到染色体21q22.1-22.2,1993年Rusen在北美的18个FALS家系中发现其中13个家系具有CuZn-SOD1基因突变,这为ALS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并阐明了部分FALS发生的分子基础。到目前为止,已发现67种不同的CuZn-SOD1基因突变,多数为错义突变,占59/67%,少数为无义突变、缺失和插入。最常见的突变为A4V,即由于GCC变为GTC,使CuZn-SOD1蛋白的第4位氨基酸的Ala变成了Val,使得SOD1蛋白功能改变而所致。
       CuZn-SOD1位于细胞质,含两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由CuZn-SOD1基因的5个外显子编码的153个氨基酸组成。该酶是内源性自由基清除酶,将超氧化物转变成氧和过氧化氢,并进一步代谢成水。一般认为,CuZn-SOD1基因突变造成SOD1酶活性降低使体内自由基増多而引起神经元变性,但研究表明歧化酶的活性降低并不引起神经元的死亡,相反,突变的CuZn-SOD1酶的毒性增加导致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其机制尚不清楚。
       除CuZn-SOD1基因外,至少还有以下基因位点的缺陷引起FALS。
       1、 X连锁显性遗传的ALS,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Centromene,该基因尚未被克隆。
       2、少年ALS I型:基因位于15q15.1-21.1。
       3、少年ALS II型:基因位于9q34。
       4、少年ALS III型:基因位于2q33-35。
       关岛(Guam)型ALS具有明显的家族集聚性。1945年发现西太平洋的Guam岛的chamorro族人和日本纪伊半岛居民患ALS的人数为一般地区的50~100倍,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除ALS的症状外,还伴有帕金森病特征和痴呆,故称为Guam型ALS。虽然Guam型有明显的家族史,但至今仍未发现基因异常,也未肯定职业、创伤、饮食和社会经济状态与之有确切的关系。

       二、谷氨酸的兴奋毒性
       (一)ALS患者谷氨酸兴奋毒性的证据
       研究发现一些ALS病人的血清和脑脊液中谷氨酸含量升高(Plaitakis等,1988;Rothstein等,1990);尸解证实一些ALS患者脊髓腹侧角处谷氨酸摄入点丧失,可能为自由基损伤了一种谷氨酸转运蛋白亚型(Rothstein等,1992);加有ALS患者脑脊液的基础培养液对脑皮质有毒性作用,该毒性作用可被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阻断,提示可能为内源性谷氨酸兴奋毒性所致。关岛ALS可能与山黧豆(lathyras Sativus)食物有关,该豆含有兴奋毒素b-乙二酰胺-L-丙氨酸。
       (二)谷氨酸在脑中的生理功能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约三分之一的快速兴奋性突触是由谷氨酸介导的。大脑皮层、海马、小脑的兴奋性神经通路的转运主要靠谷氨酸来完成。谷氨酸能神经元释放的谷氨酸,穿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谷氨酸受体。这些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激活后导致阳离子(钠、钙)进入突触后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谷氨酸很快神经末梢和胶质细胞摄取而终止对突触后膜的作用。
       (三)谷氨酸的兴奋毒性
       高浓度谷氨酸聚集在突触间隙,过度刺激突触后膜细胞,导致过度去极化,细胞间钙离子浓度持续增高,引起钙离子介导的细胞外分泌,钙激活后的水解酶增多,自由基产生和细胞渗透性肿胀而引起细胞溶解,细胞内容物(包括谷氨酸)释放到细胞外液,作用于邻近的神经元引起进一步的兴奋,形成谷氨酸放大回路。细胞外的谷氨酸、去极化和细胞溶解相互影响延续和加重了神经变性过程(Doble,1995)。
       部分ALS病人血和脑脊液中谷氨酸浓度升高,但其升高是ALS的起始原因还是结果,目前尚无定论。在ALS中谷氨酸为何选择性损害运动系统也不清楚,但谷氨酸兴奋毒性在受累神经元变性和死亡中起了重要作用(Show等,1997;Rothstein等,1996)。

       三、重金属中毒
       日本学者发现部分ALS病人铝含量明显增高(Yashimasu等,1982),可能是影响了细胞核酸的代谢。在关岛还发现ALS-PD与铅和汞中毒有关,这些金属沉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破坏了神经元细胞骨架而引起神经元死亡。但在其它地方未发现类似现象。

       四、慢病毒感染
       虽然至今仍无灵长类动物病毒接种成功的报道,但也有人认为ALS的发生与慢病毒感染有关,因发现病毒感染的病人中有类似ALS疾病的发生。

       五、自身免疫反应
       有约10%的ALS患者有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机制不清。

       六、其它因素
       有作者认为FALS尚与其它因素有关。Terao指出醛氧化酶与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杂环化合物代谢有关,此酶是与FALS病因有关的基因产物,它在药理学和毒物学上均有重要作用,与运动神经元变性有一定的联系。Olkowski亦发现核酸内切酶基因错义突变影响碱基配对,导致变异神经元聚集、变性、死亡,认为其为FALS的致病原因之一。Cha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发现,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变异SOD-1转基因鼠中明显升高,表明一氧化氮调节谷氨酸神经毒性作用,并与FALS病理过程有关。Zhang论证神经纤维丝包涵体削弱轴突转运作用,在运动神经元出现神经纤维包涵体和空泡是导致FALS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变性的最重要病因。Shibata发现在变异SOD-1中,磷酸化的神经纤维丝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反应性,对异常SOD-1在神经透明包涵体的聚集起一定的作用,并引起运动神经元变性。而神经纤维丝重亚基对变异SOD-1的毒性作用有保护作用。Zn是SOD-1的结构成分之一,Zn的代谢异常会导致SOD-1活性的改变,引起氧化应激作用,因此在FALS的发病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临床表现]

       FALS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神经病理改变与SALS不能区分,但FALS的起病年龄较之散发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年轻10-14岁,(散发为40-50岁)。起病年龄差异可以很大。正常40-50岁起病。10%的病例40岁以前起病,5%在30岁前起病。谈延德报道最早发病年龄为17岁,少年型ALS平均起病年龄12岁。总的趋势是子代较父代发病年龄提早,但不完全一致。可能与结婚、生育年龄推迟有关。
       通常最先出现手不对称性肌无力,扣钮扣,用钥匙开门等手部动作不灵活,握力减退。病情缓慢发展,手无力越来越明显,并出现手部小肌肉萎缩,以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蚓状肌为明显,并逐渐延至前臂、上臂、肩胛带肌群。肌萎缩区肌肉跳动感。上肢症状出现不久,下肢也感无力,僵直,动作不协调,直路时足下垂,肌萎缩不明显。查体可见双上肢肌肉萎缩,肌力减退远端重于近端,有的呈“鹰爪手”。萎缩肌肉可见明显肌束震颤,肌张力不高,但腱反射亢进,霍夫曼征阳性。双下肢痉挛性瘫,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感觉系统客观检查无异常,但患者常有主观感觉症状如麻木、发凉等。
       随着病情发展,肌无力和肌萎缩蔓延至躯干、颈部,最后到面肌和延髓支配肌,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延髓症状,但舌肌萎缩和纤颤是一例外,常在疾病早期就较明显,甚至可为首发症状。由于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发音困难和吞咽障碍可由假性延髓麻痹引起。面肌中口轮匝肌受累最明显,眼外肌一般不受累,一般无括约肌功能障碍,意识不受影响。
       至疾病晚期,双侧胸锁乳突肌萎缩,患者无力转颈或抬头,不能吞咽而靠鼻饲进食。呼吸肌一旦受累,即致呼吸困难,胸闷,咳嗽无力,常死于呼吸肌麻痹所致的呼吸衰竭、吸入性肺炎。平均病程4年,20%病人存活过5年。气管切开精心护理的病人可活过25年甚至更长。
       少年ALS I型最常见,四肢远端无力和萎缩,轻度肌张力增高,存活时间长。少年ALS II型的下肢症状较重,少年ALS III型主要为面部和肢体的强直,而手和腓骨肌的萎缩较轻。

[病理]

       肉眼可见大脑额上回轻度萎缩。脊髓较正常略小,切面见前角变小,前根变细。显微镜下发现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下部运动核丧失,大脑皮质运动区锥丧失,存活的神经细胞缩小和皱缩,胞浆充满紫褐质。丧失的细胞由纤维星形细胞代替。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弥散变性,脱髓鞘,还可扩大至脊髓侧束和前束中非运动纤维。脊髓损害以颈膨大为主,腰膨大次之。骨骼肌示典型的失神经支配的肌萎缩。
       关岛型ALS的病变主要在大脑、脑干和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广泛消失,病变区存在的神经元内可找到Alzheimer神经元纤维缠结。

[实验室检查]

       脑电图、脑脊液和血清酶谱检查无异常。肌电图为插入电位延长,静止时出现纤颤电位,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数量减少,其养活比例与萎缩程度相对应。病人可出现波幅增高,时相延长的巨大动作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不受影响。肌肉活检为神经元性肌萎缩病理改变,有助于诊断但特异性不强。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症状,无感觉障碍,肌电图呈神经元性损害,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一、ALS诊断必须有以下神经症状和体征:
       1、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特征。(包括正常肌肉的EMG改变)
       2、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征。
       3、病情逐渐进展。

       二、根据上述三个特征,可作如下四个程度的诊断
       1、肯定ALS:在三个区域有上运动+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包括:脑干神经、臂从、躯干和腰骶从)
       2、拟诊ALS:在二个区域有上运动+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或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向上端发展,并出现上端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
       3、可能ALS:一个区域有上运动+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或2-3个区域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
       4、怀疑ALS:2-3个区域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包括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其它下运动神经元综合。

       三、下列特征支持ALS诊断
       1、一处或多处有肌束颤动。
       2、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原性损害,并有高波幅,宽时限的运动电位。
       3、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正常,但远端运动传导的潜伏期可以延长。
       4、没有传导阻滯。
       5、MEP提示皮质脊髓束受累。

       四、下列特征不支持ALS
       1、感觉障碍体征。
       2、扩约肌功能障碍。
       3、视觉障碍。
       4、明显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5、帕金森病样锥体外系体征。
       6、Alzheimer病。
       7、可由其它病因解释的ALS样体征。

       五、下列检查有助诊断
       1、肌电图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阻滞试验和胸锁乳突肌的检查。
       2、脑脊液中氨基酸含量升高。
       3、脊髓和脑干MRI检查,有条件时可做FMRI。
       4、肌肉活检。

       但在疾病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颈椎病:因颈椎病变对脊髓、神经的损害可有手肌萎缩,四肢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反射阳性需与ALS鉴别。颈椎病常有上肢或肩颈痛,伴有感觉障碍,无延髓麻痹表现。颈椎X片、CT或MRI示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椎间盘变性或脱出,脊髓受压。上肢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异常,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一般正常(ALS异常)。
       二、延髓和脊髓空洞症
       该病可有肌萎缩,反射亢进,延髓肌损害,但主要特征为不对称性、节段型分离性痛温觉障碍。MRI示脊髓和延髓空洞影像,诊断不难。
       三、颈段脊髓和脑干肿瘤
       由于脊髓受压可有上肢肌肉萎缩,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但一般无肌跳,可有根痛和脊髓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脑干肿瘤为交叉性瘫痪。腰穿可有椎管堵塞,脑脊液蛋白增高。椎管造影、CT、MRI有助于诊断。
       四、颈段脊髓蛛网膜炎
       可有上肢肌肉萎缩和脊髓受压的表现。其临床上为反复发作,不对称节段性感觉障碍和脑脊液蛋白增高,椎管造影梗阻和粘连可与ALS鉴别。
       五、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ple locus motor neuropathy)
       肌电图上有三个以上部位的传导阻滞。50%的患者波幅下降和时相延长。该病主要为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以手为著,男多于女。进展速度比ALS慢。用免疫抑制剂和免疫球蛋白效果好。
       六、重症肌无力
       以发音和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者需与重症肌无力鉴别。该病特征为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缓解复发,对抗胆碱脂酶药物反应好,高滴度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有胸腺瘤,则可诊断。

【治疗】

       一.西医治疗
       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血浆置换,淋巴结放疗、抗病毒药物,神经生长因子均无理想效果。
       90年代提出的谷氨酸兴奋毒性假说的研究使ALS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谷氨酸能神经传导阻滞剂力如太(rilutek)可延长ALS病人的生命,但只平均延长数月。该药能阻断谷氨酸能回路,减缓神经元的变性和死亡的扩散,延缓病情的发展。其机制为:1.抑制谷氨酸的释放;2.阻滞兴奋性氨基酸受体;3.抑制神经末梢和神经细胞体上的电压敏感的钠离子通道;4.抑制电压敏感的钙离子通道;5.激活细胞内钙离子缓冲过程。经法国、比利时等七个国家31个中心对1114例ALS患者的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疾病早期使用力如太,治疗18个月后存活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每日剂量100mg疗效最佳。但力如太并不能改善ALS患者的运动功能。
       虽然目前无理想治疗ALS的药品,但护理和对症治疗可显著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早期鼓励病人尽可能保持日常活动,进行理疗、针灸和按摩,注意口腔护理。在对症治疗方面,脊舒、奎宁,大仑丁可缓解痉挛,抗胆碱药可控制流涎。吞咽困难的病人可鼻饲或胃造瘘,以保证营养和防止误吸。呼吸肌无力者可行气管切开人工辅助呼吸以维持通气功能。
       二、中医治疗
       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应遵循扶助正气的基本原则,不乏有古方新用,创立新方,针药综合治疗。中西医协同治疗亦有很好疗效,但缺乏严格的论证和大量实践,今后需要在中西医治疗本病方面做一探讨。

[遗传学]

       近年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已确认10~15%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发病与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基因突变有关。其遗传方式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
       SOD-1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2区1带(21q21),基因组DNA长11Kb,含有5个外显子,编码甘氨酸、赖氨酸等153个氨基酸,组成一个33-34Kda的蛋白质---SOD-1。它属于金属酶,有两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均含有一个原子Cu和一个原子Zn。它的活性不仅与蛋白质分子有关,而且还取决于金属离子。
       SOD-1存在于细胞中,是内源性自由基清除酶,为体内最大的抗氧化酶之一,具有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的作用。它能催化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O--.2)转变为过氧化氢(H2O2),而H2O2则被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清除。SOD-1亦能阻止超氧化物与一氧化氮反应形成过氧化亚硝酸阴离子(ONOO--),而ONOO--能产生毒性更强的羟自由基(HO.)。反应性自由基如超氧化物和羟自由基能直接毒害细胞。且在包括帕金森氏病和缺血性脑损伤的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中,自由基被认为可致神经元损害。因此,SOD-1在治疗和预防自由基引起的种种疾病和损伤,如衰老、癌症等,有着光明的前景。
       SOD-1基因突变后产物---变异SOD-1,在氨基酸组成和结构上发生变化,如两个亚基的空间三维结构不对称,尤其是在铜的结合部位,而致酶的功能亦发生改变。在FALS中,变异SOD-1活性下降,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的能力降低,导致毒性超氧化物自由基的聚集。也有可能变异SOD-1活性增强,导致生成过多的过氧化氢(H2O2),而H2O2与金属离子例如:铁离子反应则能形成毒性极高的羟自由基。因此,认为SOD-1功能改变是FALS致病机制。
       不同的SOD1基因突变似乎不影响ALS疾病的进程,如A4V突变平均病程为1-2年,E100G突变为4.7年,而H46R和G37R为18-20年。
       近年来国内报道3个家系21个患者。1995年,宋永梅等报道一个家系共8个患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高。起病年龄为23~40岁,发病原因可能与重体力劳动有关。李洵华等报道一个家系6例患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外显不全现象。1997年朱凯云等报道一个家系13例患者,亦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第二节      脊肌萎缩症

       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简称SMA)是发生在婴幼儿的一组较为常见的疾病,呈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为广泛的肌肉萎缩,携带者频率估计约为1:60~1:80。SMA有3种类型:婴儿型(SMAⅠ型),中间型(SMAⅡ型),少年型(SMAⅢ型)。三种类型SMA均有5号染色体长臂(5q12-q13.3)上的基因决定,带有高度的遗传同质性。尽管,到目前为止,这个基因尚未分离成功,其序列也未确定,但是已发现了每间隔4cM的侧标记物,并已创建了包含此基因的酵母人工染色体。在婴儿型SMA中,大约1/5的患者存在遗传和散在的基因缺失。约1/4的病例成为SMAⅠ型变异型,约1/2成为SMAⅡ型,其余则成为SMAⅢ型。

[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Chon等发现在脊髓前根的近端神经胶质细胞显著增生,此异常始于胎儿期,并导致继发性神经变性。在一些病例中,神经胶质增生亦出现在后根,且伴随着背根神经节细胞的皱缩,选择性丢失大的运动神经元,而保留其它几种类型的运动神经元,这些改变在颈髓尤为突出。另有发现在皮质脊髓束和胸、腰段脊髓的后柱丢失髓鞘。目前认为以上异常现象是由于程序性细胞死亡即凋亡障碍引起。虽然调节人类运动神经元死亡和生存的因素尚未确定,但是人们已经知道运动神经元在发育过程总是按一定的顺序死亡。转移脊髓前角细胞周围的物质可促进运动神经元凋亡的正常过程。
       近5年来对本病的病因学研究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SMA基因位点在5q11.3-13.1。这个区间包含3个基因:运动神经原残损(SMN)基因、神经原凋亡蛋白质基因、转录因子ⅡH亚单位。在SMAⅠ型、Ⅱ型、Ⅲ型中,已经证实了SMN基因的缺失、切断以及点突变。而其蛋白质没有已知的类似物,功能也未清楚。尽管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没有关联,然而大多数患者的同胞均有相同的表现型,意味着可能有另外的调节因子,其中一种调节方式另有一基因与致病基因紧密相联。一种可能是和神经原性凋亡蛋白质基因有关,因为病情越严重的患者,该基因复制越少。另一种可能是SMN基因相近的侧面,几乎是相同的复制基因CSMN,能产生可选择的链接形式而改变基因结构。当一个纯合子的基因缺失时,CSMN复制的数量,加上个体或组织特异性对转录的影响,可以决定表现型,最终SMN基因产物的多少可决定疾病的严重程度。
      
一、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SMAⅠ型)由Werdnig(1891年)和Hoffmann(1893年)首先报道,故又名Werdnig-Hoffmann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父母多有近亲的血缘关系。在白人中发病率为1/6000,多由于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核退变而致神经根和肌肉萎缩。

       [病理]
       本病基本病理改变为典型的神经源性肌萎缩,以大群肌分布的束性萎缩为其特征,萎缩肌纤维体积极小,相邻的有“正常”体积的肌纤维束与之分界清楚,在萎缩肌群还可见肥大肌纤维。组化染色显示Ⅰ型和Ⅱ型肌纤维簇集,表现同型肌群化现象,意味着部分前角细胞还有神经再支配的功能。脊髓(主要是颈和腰区)的前角细胞大量丢失,一些尚存细胞继续变性或被卫星细胞吞噬。脑干运动神经核,特别是舌咽神经核也受波及。皮质、锥体束、脊髓的侧角和Clarke柱等可正常。电镜下可见脊髓的神经纤维稀松,髓鞘松解。肌纤维体积明显缩小,肌基膜呈皱褶或重复改变,肌质膜完整,基丝及细胞器稀少,未见肌溶灶等。
  
       [临床表现]
       临床特征主要为躯干和肢体肌肉无力和肌张力低。肌无力呈对称性,下肢明显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只有手和足部的小肌肉可有些许活动。受累肌肉同时发生萎缩,尽管有时会被皮下脂肪所掩盖。咽部、颈部、躯干的肌肉同样受累,心肌、平滑肌极少累及。随着病情进展,球麻痹越来越明显,舌肌萎缩和震颤也突出。腱反射减弱到消失。面部肌肉不受累,婴儿表情正常。肌跳不明显。深浅感觉正常,无智能和括约肌障碍。
       本病多在出生后2-3月内起病,有的甚至活动正常的婴儿突然丧失肢体运动能力。发病急,进展快。常见表现双髋关节屈曲,两腿外展,膝关节屈曲如蛙腿状。重则咳声弱,哭声小,吞咽困难,因肋间肌麻痹而呈腹式呼吸。一般在出生时就表现为严重的低肌张力的婴儿,极少生存超过一年。而产后表现为肌无力的婴儿,进展较为缓慢,有些甚至可以有暂时性的好转。可能与瘫痪肌肉的成熟有关。大部分患儿在三岁内死亡,多数死于肺部感染。
       本病预后不佳,56%患者起病后一年内死亡,80%在4岁内死亡。发病年龄愈小,病情发展愈快者,其预后愈差。

       [实验室检查]
       1、生化检查:血清酶在运动神经元病的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肌酸激酶多数正常或轻度增高。在病程早期,氨基酸和肌酸的排泄正常。
       2、肌电图
       肌电图可以帮助确诊运动神经元病。最有特征性的是在肌肉失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肌肉“自发”地收缩,出现肌纤维颤动和束颤。在75%的患者可纪录到上述改变,而与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另外,残存的运动单位波为多相波,时程和波幅都增加,后者的增加尤其显著。在肌肉用力收缩时的波幅可明显增大,被称为巨大电位。在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这可能与大运动神经元优先受累有关,因为它们大都髓鞘化且有快传导的轴突。
       3、肌肉活检
       肌肉活检也是一个必需的诊断手段。宜选择临床上已受累的肌肉,最好不选最早发病、损害严重的肌肉,因为此时肌肉已变性,难以辨认。最常作为活检的肌肉有肱二头肌、三角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切忌在做肌电图部位附近取材进行肌肉活检。
       只要具备足够的肌肉活检操作经验,就能获得良好的肌肉标本。标本的转移需用特定的组织夹或肌活检针,以防压碎。以后分离样本,部分用于常规检查、组化、电镜和化学或酶学检查。对于常规组化检查,样本需用10%甲醛溶液固定,并嵌置于石蜡中。然后用液氮凝固,储存在-70。C。
       通过组化染色,人类骨骼肌纤维可分为二种类型:Ⅰ型和Ⅱ型肌纤维。前者富含氧化酶而少含ATP酶和磷酸化酶,后者则相反。Ⅱ型肌纤维据ATP酶在PH4.35和4.63的染色强度不同,又分为ⅡA、ⅡB和ⅡC。已知正常婴儿出生后仍有15%~20%的ⅡC肌纤维,26周后肌纤维继续分化成熟形成Ⅰ型和Ⅱ型纤维。本病肌活检病理,可见成束的肌纤维萎缩、期间散在少数的肥大纤维。Ⅰ型和Ⅱ型肌纤维均受累。
       电镜检查相对较费时且非必需,因为本病镜下改变为非特异性,如:肌丝稀松,线粒体减少,并出现萎缩的嵴。
       4、基因连锁分析诊断是可行且相对可靠,亦可用于产前诊断。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要点是(1)在一岁内起病,无诱因出现四肢近端肌肉萎缩及肌无力,进行性加重至少半年以上。(2)肢体呈驰缓性对称性瘫痪。(3)可有肋间肌麻痹,头下垂以及颅神经麻痹。(4)肌电图及肌活检为神经原性损害。(5)家族史进一步支持诊断。
       本病须与以下疾病鉴别:
       1.弛缓性脑瘫   本病肌张力低下是由于大脑和小脑病变引起,因此患儿有明显的智力低下,深反射易引出。当提起患儿躯干,双腿迅速变硬,出现伸肌反射增强。部分患者在1-3年内出现锥体外系表现或肌张力增高。
       2.先天性肌弛缓   又名良性先天性肌张力不全症。患儿运动机能发育迟缓,部分患儿可完全康复,其余的则病情静止或进展极缓慢。患儿肌肉柔软、松弛,在一定范围内可有被动运动。自主活动比SMAⅠ型更突出。呼吸肌轻度受累,智力发育正常,肌电图和肌活检大致正常。
       3.先天性重症肌无力   本病重要特征是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患儿肌无力可缓解。肌肉萎缩少见。血清酶尤其是肌酸激酶显著升高。
       SMAⅠ型须与Down综合征、脊髓灰质炎、营养不良、佝偻病、糖原累积症等鉴别。

       [治疗]
       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理疗和康复治疗,目的是减少肌痉挛,促进关节活动。患儿可用重量较轻的支架固定脊柱,以防脊柱后侧凸。鼓励及帮助患儿学习和参加部分力所能及的活动,以增加生活乐趣和强化有功能的肌肉。

       [遗传学]
       1990年Brzustowice及Melki等将三型SMA定位于5q11-5q13。此后不少学者在此区域找到许多与SMA基因紧密连锁的多态位点,为家系连锁分析提供了良好条件。1995年Lefebvre及Roy两组实验室分别克隆分离出2个SMA候选基因,各自命名为运动神经原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及神经原凋亡抑制蛋白基因(neuronal apoptosisinhibitory protein,NAIP),二者都能满足基因条件,均位于5q13。并各有2个拷贝,一个位于着丝粒侧,另一个位于端粒侧,认为端粒侧具有功能。Lefebvre等对229例SMA患者作PCR-SSCP分析,发现其中98%有SMN Tel外显子7的纯合性缺失。国内袁丽芳等应用PCR-SSCP对46例SMA患儿检测SMN Tel外显子7是否缺失,并对36个家系进行家系连锁分析,在此基础上做了7例SMA的产前分析诊断。方法简单,可靠,快速,适用于临床。由于SMA患儿的SMN Tel外显子7纯合性缺失高达87%以上,因此可用于临床诊断SMA,取代肌活检,且特异性更高。
       本病遗传方式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国内叶其芬(1985年)报告12例患孩,均符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曾超燕(1986年)调查一个家系的四代,第二及第四代共有患者3人,并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税青林等(1994年)报道两例患者系同胞姐弟,追查家族史发现其祖母一同胞亦为类似患者,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998年张芝欣报道同胞兄弟患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同胞兄弟因家庭经济宽裕,存活超过文献所述。其兄13岁死亡,弟已4岁。
        
二、少年型家族性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少年型家族性进行性脊肌萎缩症(SMAⅢ型)又名Kugelberg-Welander综合征或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病。1955年由Wohlfart首先报道此病。1956年Kugelberg和Welander报告了12例。好发于儿童和青年。表现为四肢近端的肌无力,酷似肌营养不良症,但有肌束颤动。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青少年或儿童期,常于2~17岁发病。男性略多见,同代患病的男性病例比女性重。
       隐匿起病,进展缓慢。多数患者表现为四肢肌肉萎缩无力。骨盆带肌无力时表现为上楼困难、行走缓慢,下蹲后起立缓慢和无力,有Gowers征(即从卧位到站立时所出现的特殊姿势)。肩带累及时上肢上举无力,梳头无力和困难。随着疾病的发展和加重,出现对称性四肢近端肌肉萎缩,呈鸭步、翼状肩等类似肌营养不良症的表现。病程发展可影响肢体远端的肌肉,手、足、上肢及腿部也有萎缩。一般无颅神经损害。腱反射减弱或消失。50%以上患者有肉跳和肌束颤动。智能正常。部分病例可伴有脊柱侧弯畸形或弓形足等先天畸形。

       [实验室检查]
       50%以上患者血清肌酶(CPK、GOT等)可轻微增高。血清肌酸和尿肌酸含量增高。尿肌酐排出减少。亦有报道血清α1、α2和β球蛋白增加,尿17-酮排出减少。
       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害。
       肌肉活检除有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损害外,少数病例有吞噬细胞浸润、肌纤维坏死和再生。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的诊断要点是在儿童期至少年起病,四肢近端肌肉萎缩及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及肌活检为神经源性损害。须与以下疾病鉴别:
       1、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本病呈X连锁隐性遗传,有肌肉假肥大的表现,20岁以后仍存活不多,血清酶明显增高,肌电图及肌活检均呈肌源性损害。
       2、肢带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肌电图及肌肉活检均为肌源性损害。

       [遗传学]
       Wohlfart及Kugelberg-Welander认为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Mageel(1960)报告母与子同时患病的例子。Amstromy(1966)报告有连续数代患病者,因而认为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Kennedy(1967)观察一家系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国内徐定兴(1980)报道一家兄弟三人同患病,苑文颜(1985)报告一家姐妹两人同时患病,均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陈虎等(1985)报告一家二代四人患病,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家系男病人的症状比女病人重,主要是左侧近端肌肉萎缩。

第三节     成人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

       据发病年龄和病情进展情况,Pearn将近端脊肌萎缩症分为4型:Ⅰ~Ⅲ型为儿童或青少年患者,成人发病且进展缓慢者被列为Ⅳ型,即成人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统计资料表明,本病约占近端脊肌萎缩症的10%或稍高些,但临床所见不多,远较儿童病例少见。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年龄多在18岁以后,最迟可在60岁以后发病。主要表现是缓慢逐渐发生的上下肢近端无力和肌肉萎缩,有肌束震颤。以骨盆带肌和肩胛带肌受累明显,出现上楼困难和梳头无力等。40岁以后才起病者其病变可扩展至肢体远端和躯干肌肉,甚至出现延髓麻痹。感觉正常,腱反射减弱,锥体束征阴性。本病虽呈进行性发展,但多数为良性经过。

       [病理]
       中央前回的神经细胞、延髓疑核细胞以及脊髓前角细胞均减少,残存的细胞表现为变性性改变。电镜下可见肌纤维变细,呈角形,萎缩的肌纤维间可见靶样纤维或呈旋涡状构象。肌膜核不同程度增生,排列成串球状,部分核内移向中央,部分纤维可见肿大变化,横纹消失。

       [实验室检查]
       部分患者血清酶(CPK、LDH)升高。全部病例肌电图和肌活检检查均表现为神经源性病变。

       [诊断]
       本病诊断根据是成人缓慢发病的肢体近端肌萎缩,伴肌束震颤,多数呈良性经过,有家族史。肌电图及肌活检呈神经源性损害。本病需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鉴别,后者无肌束震颤,可有假性肌肥大,发病年龄较轻,血清酶多数升高。肌电图及肌活检均显示为肌性损害。

       [治疗]
       目前无特效治疗。对症治疗可参考前述疾病。一般来说本病预后良好,发病后仍可存活20~30年。

       [遗传学]
       本病多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日本Tsukergoshi等在1965年报告的3个家系均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国内李锦霞报告了一个遗传性近端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的大家族,该家系9代共297人,从第Ⅱ到Ⅷ代84人中有41人患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家系发病年龄平均为56.4岁,男性症状比女性重。郭建一(1994年)报道一例患者起病年龄大,71岁起病。病情进展快,半年内即不能行走,二年内死亡。
      
第三节     慢性进行性远端脊肌萎缩症

       慢性进行性远端脊肌萎缩症少见。Charcot认为本病是运动神经元疾病的Aran-Duchenne。

       [病理]
       脊髓的颈下段及胸上段的前角细胞,呈变性及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前根可见神经纤维脱髓鞘、萎缩,颈神经干部束状变性,颈神经节细胞变性及坏死。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也有较晚发病者。肌肉萎缩先累及上肢远端,然后逐渐扩展至近端、躯干和颈部,下肢远端也可受累。也有肌束震颤,晚期可出现球麻痹症状。感觉正常。

       [诊断]
       本病的诊断要点为四肢远端慢性进行性肌肉萎缩和无力,有家族史。肌电图及肌活检均为神经源性损害。需与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鉴别,后者肌电图及肌活检为肌源性损害。

       [治疗]
       本病无特殊治疗。

       [遗传学]
       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Harding等(1980)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预后良好。隐性遗传患者中有1/4,预后不佳,成人期死亡。
       Magee(1960)曾报道3个兄弟均从50~60岁起病。Kaeser(1965)也报道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系,发病年龄从40~60岁。马朝桂等报道了患本病的两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王国相(1986)介绍该病的两个家系,少年发病。郭洪志等(1994)报告一个家系10例患者,青少年起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家系中第Ⅰ与Ⅱ代中8人均无患病,而到第Ⅲ代所调查的13人中,竟有6人患病。这种隔代遗传发病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五节      肩胛腓骨肌萎缩症

       肩胛腓骨肌萎缩症于1886年首先由Brossard报告。据发病年龄可分为少年型和成人型。据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和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青年,也可见于成人。在下肢侵犯腓骨肌,在上肢侵犯近端肌肉,表现为受累的肌肉萎缩和无力。常是逐渐出现下蹲无力、行走困难等下肢无力表现。双上肢上举无力、肩带肌萎缩、有翼状肩。有肌束震颤。

       [实验室检查]
       肌电图及肌活检均示神经性损害。

       [遗传学]
       多数人认为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治疗]
       本病无特殊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焯霖,梁秀龄主编.神经遗传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2、 李洵华,梁秀龄,吕建敏等.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5,21(6):330.
3、 Doble A. Excitatory amino acid receptors andneurodegeneration. Therapie. 1995;50:319-337
4、 Plaitakis A, Constantakis E, Smith J. Glutamatedysfunction and selective motor neuron degeneration in amyotrophic lateralsclerosis: a hypothesis. Ann Neurol. 1988;24:446-449
5、 Rothstein JD, Martin LJ, Kuncl RW. Decreasedglutamate transport by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in amyotrophic lateralsclerosis. N Eng J Med. 1992;326:1464-1468
6、 Rothstein JD, TSAI G, Kuncl RW. Abnormalexcitatory amino acid metabolism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nn Neurol.1990;28:18-25
7、 Rothstein JD. Excitoxicity hypothesis.Neurology. 1996;47(suppl 2):s19-s26.
8、 Show PJ, Ince PG. Glutamate,excitoxicity  and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J Neurol.1997;244(suppl 2):s3-s14
9、Jackson-CE,Bryan-WW.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Semin-Neurol. 1998;18(1):27-39.
10、Boukaftane-Y,Khoris-J,Moulard-B,etal.Identification ofsix novel sod-1 gene mutations in FALS.Can-J-Neurol-Sci.1998 Aug;25(3):192-6.
11、Eubanks JH ,Puranam RS,Kleckner NW,et al.The geneencoding the glutamate receptor subunit GluR5 is located on human chromosome21q21.1-22.1 in the vicinity of the gene for familial amyotyophic lateralsclerosis . Pro Natl Acad Sci USA,1993;90:178.
12、Terao-M,Kurosaki-M,Demontis-S,et al.Isolation and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uman aldehyde oxidase gene:conservation of intron/exonboundaries with the xanthine oxidoreductase gene indicates a commonorigin.Biochem-J.1998 Jun 1;332(Pt 2):383-93.
13、Olkowski-ZL.Mutant AP endonuclease in patients with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Neuroreport.1998 Jan 26;9(2):239-42.
14、Cha-CI,Kim-JM,Shin-DH,et al.Reactive astrocytesexpress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the spinal cord of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ahuman Cu/Zn SOD mutation Neuroreport.1998 May 11; 9(7):1503-6.
15、Zhang-B,Tu-P,Abtahian-F,et al.Neurofilaments andorthograde transport are reduced in ventral root axons of transgenic mice thatexpress human SOD1 with a G93A
mutation. J-Cell-Biol.1997 Dec 1;139(5):1307-15.
16、Shibata-N,Hirano-A,Kobayashi-M,et al.Presence ofCuZnSOD immunoreactivy in neuronal hyaline inclusions in spinal cords from micecarrying a transgene for Gly93Ala mutant human Cu/ZnSOD.Acta-Neuropathol-Berl.1998 Feb ;95(2):136-42.
17、Couillard-Despres-s,Zhu-Q,Wong-PC,et al.Protectiveeffect of neurofilament heavy gene overexpression in motor neuron diseaseinduced by mutant SOD.Pro-Natl-Acad-Sci-U-S-A.1998 Aug 4;95(16):9626-30.
18、Cuajungco-MP,Lees-GJ.Zinc metabolism in thebrain:relevance to human neurodegenerativedisorders.Neurobiol-Dis.1997;4(3-4):137-69.
19、宋永梅,祁芬,崔志方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个家系.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5;12(5):317.
20、朱凯云,黄焰,吕冰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家系13例报告.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1):96.
21、袁丽芳,刘天慈,马素参等.脊肌萎缩症的产前基因诊断.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9;16(6):400.
22、陈碧芬,龚华实,姚宜卿等。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骨骼肌活检的肌酶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1991;20(1):38.
23、税青林,肖翠英,杨华秀等.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2例报告及遗传方式探讨.泸州医学院学报;1994;17(1):41.
24、张芝欣.同胞兄弟患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9;16(1):15.
25、Lefebvre S,Burglen L,Reboullet S,et al:Identification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pinal muscular atrophy-determining gene.Cell1995;80:155.
26、Burlet P,Burglen L,Clermont O,et alarge scaledeletion of the 5q13 region are specific to Werdnig-Hoffman disease.J Med Genet1996;33:281.
27、Crawford TO,Pardo CA.The neurobiology of childhoodspinal muscular atrophy.Neurobiol Dis 1996;97.
28、Burglen L,Amiel J,Viollet L,et al:Survival motorneuron gene deletion in the 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spinal muscularatrophy association.J Clin Invest 1996;98:1130.
29、D W Parsons,P E McAndrew,P S Allinson,et aliagnosis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in an SMN non-deletion patient using a quantitativePCR screen and mutation analysis.J Med Genet 1998;35:674.
30、Philippe B,Lydie B,Olivier C,et alarge scaledeletion of the 5q13 region are specific to Werdnig-Hoffman disease.J Med Genet 1996;33:281.
31、B S Russman,C R Buncher,M White,et al:Function chagesin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Ⅱ andⅢ.Neurology 1996 ;47:973.
32、郭建一.老年发病的成年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1例.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4:20(1):24.
33、郭洪志,李义召,迟兆福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7(3):162.
编者 姚晓黎
   神经遗传病学第2版,第六章  运动神经元疾病。(P190---203)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81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64937
发表于 2016-1-3 18: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68

主题

2665

帖子

8509

积分

专科

Rank: 6Rank: 6

积分
8509
发表于 2016-1-3 18: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Strive to do the thing that oneself like, strong happy aliv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05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2191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0329
发表于 2016-1-13 18: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详尽
永远坚强,内心宁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渐冻人(ALS/MND)论坛

GMT+8, 2024-12-21 15:25 , Processed in 0.3432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