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易小小 于 2017-9-21 15:17 编辑
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Lower motor neuron syndrome) 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 syndrome,LMN)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肌肉萎缩,肌无力,腱反射减退,但不伴有感觉受累。从远端运动神经至前角细胞通路上的任何损伤均可导致LMN综合征。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和肌肉疾病有时可与LMN综合征混淆,需注意鉴别。 LMN综合征可粗分为遗传性,散发性和免疫介导。免疫介导的神经病,例如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与散发性以及遗传性LMN综合征鉴别非常重要,因其是可治的疾病。LMN表现的运动神经元病通常为散发性,但也已经发现少数遗传突变。其他遗传性LMN综合征主要包括脊髓性肌肉萎缩症,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等。 LMN综合征的临床诊断首先要明确起病和进展方式,例如,运动神经元病进展较快,而脊髓性肌萎缩症和免疫性神经病相对较慢。肌无力的分布也很重要,如对称或非对称,近端或远端,上肢为主或下肢明显,伴或不伴球麻痹等。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和肌电图是证实神经源性损害的必要手段,检查重点在于受累类型,包括是否对称或长度依赖,有无局灶性运动传导阻滞或脱髓鞘特征,是否合并亚临床的感觉受累。
1. 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又称脊肌萎缩症,是儿童期较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四肢和躯干肌肉无力、萎缩,重症患儿常死于呼吸衰竭。该病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6000-1/10000,中国人群中SMA的携带率约为1/42。染色体5q13上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SMN1)纯合缺失或复合杂合突变(即1个SMN1基因缺失,另1个SMN1基因存在点突变)引起SMN蛋白表达下降是SMA的主要致病机制。
(1)SMAI型:又称Werding-Hoffman病,是严重的亚型(重型),约占确诊SMA患者的一半。此型发病急、进展快,一般在出生6个月之内发病;患者表现为广泛的肌张力减退,肌肉严重无力,因此无法抬头,不能坐或走,多因喂养和呼吸困难于2岁之前死亡。
(2)SMA II型:又称Dubowitz病,为慢性婴儿型(中间型),通常在7-18个月内发病,患者能坐但不能站立行走,大多可以生存至10-20岁。
(3)SMA III型:又称Kugelberg-Welander病,为青少年型(轻型)。其症状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根据发病时间和行走能力再分型,例如在出生后3年内发病为a型,有44%的患者20岁之前可以行走;出生3年后发病为b型,90%的患者能够在20岁前站立和行走。此型病情发展缓慢,患者肌肉无力,但寿命不受影响。
(4)SMA IV型:为成年型(极轻型),一般于20-30岁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缓慢发生的上下肢近端无力和肌肉萎缩,成年期都能够行走,寿命正常。
2. 脊髓延髓肌萎缩
脊髓延髓肌萎缩(Spino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又称为Kennedy病,是一种少见的成人发病的性连锁隐性遗传下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其特征是缓慢进展的延髓、面部及四肢肌肉无力和萎缩。1968年由Kennedy等首先报道,致病基因定位于性染色体长臂近侧端(Xq11-12),主要是由于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1号外显子编码多聚谷氨酰胺的CAG异常扩增所致。 一般为30-60岁发病,疾病初期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姿势性震颤和肌肉痉挛。姿势性震颤多出现在患者肢体无力前数年甚至数十年前,值得引起临床医生重视,有研究发现其原因可能与临床下的感觉障碍和运动单位减少有关。早期临床症状包括面部收缩震颤或言语不清,多有肌束震颤,尤其是口周和舌头。肢体无力是患者最常见问题,其次为延髓功能障碍,延髓肌受累可导致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虽然目前认为肯尼迪病为下运动神经元病,但也有研究表明,肯尼迪病患者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言语流畅性障碍、概念形成异常以及记忆力下降。部分肯尼迪病患者表现出雄激素不敏感的迹象,如乳房发育、睾丸萎缩、勃起障碍、生育能力降低。女性携带者通常无症状。体格检查发现以下运动神经元体征为主,可见轻度的肌肉萎缩、束颤,肌力轻度减退,肢体近端更明显,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和感觉缺失。大多数患者血清中的肌酸激酶水平升高,部分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症、轻度肝功能异常、葡萄糖耐受不良等。肯尼迪病患者电生理检查以广泛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为最主要改变,多伴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异常,且感觉异常比运动异常更多见。肯尼迪病的进展通常非常缓慢,晚期可因吸入性肺炎死亡。
3.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略)
4. 免疫介导的神经病(略) 5.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disease,MND)是一类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为主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MND的经典类型。
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
进行性肌萎缩是MND的纯LMN类型,表现为进行性LMN症状和体征,无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临床证据(尽管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在疾病后期可出现)。在MND中不足5%,较其他类型的MND进展缓慢。由于缺乏上运动神经元表现,难与其他LMN综合征鉴别,需要长时间的随访观察。经颅磁刺激证实MND患者皮质兴奋性明显增高,在临床症状不明显时或能提供上运动神经元功能障碍的客观证据。
连枷臂(腿)综合征:连枷臂综合征(flail arm syndrome,FAS)和连枷腿综合征(flail leg syndrome,FLS)均为ALS的临床变异型。FAS和FLS均表现为症状和体征局限于肢体一个区域达12个月以上,而不出现其他区域受累的体征。FAS的典型表现为进行性近端为主的双上肢无力和萎缩。没有或仅有其他节段轻度受累的表现,球部和下肢没有明显的功能受累。由于三角肌、冈上下肌、胸锁乳突肌、小圆肌以及手部肌肉萎缩,出现双上肢肩部下沉以及旋前的特殊姿势,又称为“桶人综合征”。FLS典型表现为非对称性的双下肢无力和萎缩,远端重于近端,查体可发现双下肢跟腱反射消失;病情进展缓慢。FA和FL累及其他节段的时间间隔越长,其生存期越长。
6. 单肢肌萎缩(略) 7. 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病 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病(Segmental lower motor neuron disease)是散发型成人起病的LMN病的局限类型,影响上肢,进展时间可长达20年。临床表现为局限于上肢的非对称的一侧明显的LMN症状和体征。包括近端型和远端型。预后相对良好,进展为全面型MND/ALS罕见。MRI上可见“蛇眼征(snake eyesign)”,表现为颈髓多节段前角T2高信号,但此为非特异性改变,其他LMN综合征如颈椎病和感染等也可出现。
8. 脊髓灰质炎和其他感染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所致前角细胞破坏引起肌无力。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弛缓性瘫痪,呈非对称性,下肢较上肢更易受累,近端较远端明显。肌肉疼痛和肌肉痉挛较为突出,且常在肌无力之前出现。也可出现球麻痹和呼吸肌受累。脑脊液中PCR检测发现病毒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多数可完全恢复,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留下一些后遗症。 (其余略)
9. 其他LMN综合征
尽管罕见,我们还是要简单提一下铅中毒神经病和卟啉病。因其是为数不多的可治性运动神经病。铅中毒可导致亚急性运动神经病,通常先累及手腕和手指伸肌,后期可扩展至其他肌肉,因此,可与MMN混淆。卟啉病是一组因血红素合成障碍所致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可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运动障碍为主的神经病,首发症状可为局部无力,例如腕下垂或足下垂。急性起病者可能与AMAN混淆。铅中毒和卟啉病常伴有其他器官系统受累,包括胃肠道症状,认知功能受损和血液学改变。卟啉病家族史和职业性铅接触史有助于诊断。铅中毒通过螯合物,卟啉病采用正铁血红素治疗。
LMN综合征主要鉴别思路
数天至数周急性起病的LMN综合征需考虑免疫性,中毒性,代谢性和感染性病因。慢性起病单肢或非对称表现的主要鉴别诊断包括MND,MMN和MMA。早期手指和手腕伸肌受累,神经电生理提示局灶性运动传导阻滞和/或发现抗GM1 IgM抗体,需考虑MMN,并早期给予IVIG。阳性症状,如肌肉痉挛,常见于MMN。相反的,阳性症状罕见为MND的突出表现。
单肢无力,特别是年轻男性,症状进展数年后稳定,提示MMA,尤其是存在斜肌萎缩或典型MRI表现时。疾病早期鉴别MMA和MND较为困难,有待长时间随访。如3年内症状仍局限于上肢,则进展为MND的可能性极小。类似的时间表对下肢MMA也适用。TMS阈值跟踪提示皮质高兴奋性可能有助于鉴别LMN为主的MND和其他LMN综合征。肌电图可发现MND患者临床正常肢体的失神经和神经再支配改变。
尽管并不总是存在,还是要询问患者近期或既往疼痛情况,可提示压迫性或炎症性病因,包括脊椎病,臂丛和腰骶丛炎以及神经炎。由于颈椎病和腰椎病较为常见,需完善脊髓和臂丛/腰骶丛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当患者不对称受累时,排除神经根病,并评估神经根/丛病因,可能与免疫相关。考虑平山病时需行颈髓屈颈位MRI检查。
儿童或成人早期起病,缓慢进展的肌无力和/或有类似家族史需考虑遗传可能。隐匿起病,肌无力相对对称,症状持续很多年发展缓慢的,如远端为主的提示dHMN,近端明显的提示SMA。局限于上肢的对称性无力可提示连枷臂综合征,近端肌受累为主,也可逐渐累及远端。数年缓慢进展的非对称节段性无力需考虑节段性LMN病。MND和SMA可有球麻痹,但不会出现在MMA,在MMN或dHMN中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