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易小小 于 2017-8-21 07:18 编辑
樊东升:关于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与研究
(医学大咖公开课 MED24)
【导读】很多人因为冰桶挑战而听说“渐冻人”,但说到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很多人可能会发懵。本期MED24,我们有幸邀请到在这一领域深耕20余年的樊东升教授,为我们介绍这一罕见病。
1830年,英国医生Charles Bell在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一个逐步「疲软」的男孩,这是关于「渐冻人症」的首次记载。但在当时,这些症状被认为是结核病导致的。
1874年,现代神经病学之父MartinCharcot首次将这种疾病识别出来,并将其命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英文简称ALS),也就是大众口中的「渐冻人症」。
由于ALS是运动神经元病(MND)中最为常见和最易识别的表型。故在对该病的各种研究中也多以ALS代表运动神经元病这一组疾病。
两名棒球运动员与冰桶挑战
ALS发病率约为3~4/10万,属于罕见病。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渐冻人症」,这有赖于两位棒球运动员以及一项公益活动——冰桶挑战。
美国纽约洋基队棒球运动员Lou Gehrig,被誉为棒球界的「火车」,保持了连续比赛的数量记录长达56年,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他却因无故掉球和跌倒而就诊。1939年6月21号,他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为此,世界神经病学联盟,将6月21日定为全球运动神经元病日,也就是今天的「世界渐冻人日」。
2014年7月,另外一名患ALS的棒球运动员Pete Frates,在ALS症协会的邀请下,发起了名为「冰桶挑战」的公益活动。
这场活动迅速在全世界风靡起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兹、“脸书”CEO扎克伯格、苹果CEO库克等名流都参与了挑战。
冰桶挑战后,募集的善款推动了ALS领域的研究工作。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今年5月份,美国FDA批准了依达拉奉用于治疗ALS。
诊断困难,误诊率相对极高 由于罕见,运动神经元病的误诊率很高。
在基层医院,很多患者被误诊为颈椎病、脑血管病,甚至有直接手术的情况。但治疗结束后,病情不见好转。在大医院,误诊也时有发生,但往往是非运动神经元病,但被误以为是ALS。
中外情况差别大 2003年1月份到2012年12月31号,北医三院的团队收集了整个十年的一个长期的队列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的ALS患者相较国外的患者,在年龄、发病部位以及生存时间上有很大的差距。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中国患者正规使用有循证医学证据药物的比例只有1/3,无创呼吸机的使用也不充足,但中国患者的生存时间却优于欧美患者。
另外,樊教授还介绍了ALS致病基因上,中外的不同之处。例如C9orf72基因,几乎欧洲一大半的患者都是这个基因导致的,但这一基因在国内却很罕见。
樊东升----关注渐冻人,融化渐冻的心
在中国,渐冻人(ALS)患病人群逐年增多。一旦患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都会深陷在疾病带来的痛苦和残酷之中,这让作为医者的樊东升感到异常沉重,而他能做的,便是尽己所长来帮助他们。在他的眼里,患者的身体虽然被「冻住」,但他们的心没有,还等待着被融化。
渐冻人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一位台湾的名记者用了八个字来形容渐冻人——身如顽石,心似飞鸟。著名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所患的就是这种疾病——虽然身体难以移动,却有世上最强的大脑。
病来如山倒,牵动多少家庭
让樊东升沉重的是:渐冻人症是一种中年疾病,患者往往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却病来如山,突然丧失了工作能力,这让整个家庭就陷入了困境。几万个渐冻人患者,就意味着有几万个家庭深陷沉痛之中。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樊东升等医生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渐冻人症。15多年以前,他们就有规范地收集这类病人的临床资料和生物样本。渐冻人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庭,牵动着樊东升教授的心,他对相关工作和研究的热情也越来越浓厚,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为患者,亲力亲为 樊东升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反复商讨研究,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ALS的临床数据库,其中包括了流行病学的样本。现在已经收集了接近5000例资料,其中资料完整的,就有3000多例。
事实上,在庞大的患者群体面前,他们的工作量是无比巨大的。这个随访的背后凝聚了整个团队的心血和付出。每3个月1次的电话随访,都是这个团队的成员们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打电话联系病人,仔细询问病人的情况。甚至有时候,樊东升会直接带着护士和学生踏上远途,坐火车或飞机到病人的家中了解情况。
然而,设计数据库容易,但执行好它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门诊的病人数量过于庞大。一般比较资深的专家,都是通过助手来写病例。但是樊东升教授不是这样,每一个病例他都亲力亲为。在他眼里,有时候助手写的病例可能不能真实反映自己的想法,而这些病例资料对于以后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要自己用心去记录。
每次诊治病人,不管是病史、查体还是各种检查的结果,他都是事无巨细,仔细查看,力求让病人省事,不给病人添麻烦。力求做到让病人在一次就诊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把问题完整地解决。
此外,他带领着北京三院神经内科的医生们设立了ALS医患交流平台——ALS相约星期四,专门为患者及家属答疑解惑。
我融化你,你也影响了我 从研究生期间开始,樊东升就从事ALS的研究,至今也已二十余年。数不清的病人,也有数不清的故事。
医患之间的双向改变,是让樊东升最为感触的。在给患者提供医疗帮助的同时,他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患者改变着。患者影响了他对疾病的认识,对群体的认识,乃至对世界的认识。
一位来自西安的女性患者,在患病后,一开始也是四处求医,但后来,她选择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帮助更多的人,已成为支撑她的一个信念。她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想通很多事情——即使身体状况很不好,但人的精神状态仍然可以保持快乐向上。
一位来自北京的年轻患者,患病后全身无法动弹,只能靠眼球活动,呼吸也多次出问题。但是他很顽强,一直坚持着,如今已经10年了。他的坚强和出色,给予樊东升莫大的鼓励,也促使他在这项事业上不断前进和努力。
樊东升说:人生苦短,匆匆几十年,很多人一开始是病人,但时间长了就慢慢成为了朋友。但这些过程中也确实给我很多鼓励,也让我能够矢志不移地坚定在这个方向上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尽自己的努力,在这个方向上能够做出一些东西来,帮助这些患者。因为这些患者真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为医学做着他们的贡献,希望在今后能真正做出一些成绩来回报这些患者。
后记 :樊东升和患者的相处,让我们看到了医生和患者最本源最和谐的状态。医生关注着患者的苦痛,尽自己所长救治他们;患者也体谅医生,为医学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微薄力量。其实,这样已经足矣,医患双方之间,本就是相互影响的,谁也离不开谁。
注:为了方便阅读,本文图文略作调整。
|